员工内部等级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基础,是激励约束机制的基本要素。
为了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员工内部等级体系,建行总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跟进规定。根据建设银行的机构管理层次、业务运作模式和岗位设置特点,按照与岗位职责、风险、贡献相称的原则,对全行员工实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建立起以员工岗位职务等级为核心的具有建设银行特色的内部等级体系,淡化行政级别色彩。将员工岗位职务划分为管理岗位职务、经办岗位职务和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三个序列。以管理岗位职务、经办岗位职务为基准,划分十二个职务等级(简称职等)、设置五十六个工资级别,设定不同职等与工资级别的对应关系和晋升区间。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划分为八个专业技术级别,分别与四至十一职等相对应。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培训为切入点,加强过程指导,全行38个一级分行的员工内部等级管理实施细则(办法)和员工内部等级初始化实施意见均已报总行备案,其中绝大多数分行已实施到位。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行已有中长期劳动合同制员工194750人完成初始化。初步建立了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员工内部等级体系,统一、规范了全行的岗位职务序列和职务称谓,设定了岗位职务序列、职等与工资级别的对应关系,淡化了行政级别,拓宽了员工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由“伯乐相马”到“赛场竞马”
建行在员工内部等级初始化的同时,全面实施领导人员聘任制。
对管理层引入竞争机制,是全面推行择优聘任、公开竞聘,实现由“伯乐相马”到“赛场竞马”的转变。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员工大胆选拔使用,对相对不适岗、不适应改革和发展要求的领导人员,及时进行适当调整,真正实现领导职务的“能上能下”。
为了使这项改革的万无一失,建设银行首先从合理设置机构、部门管理人员职数,设定聘期期限,设定聘期目标责任,明确聘任责任,明确聘任者与受聘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受聘者进行定期考核入手,将管理人员的职务、职等按照其工作能力和绩效考核结果适时调整,实现管理人员职务、职等的能上能下。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岗位任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程序,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和任前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
在公开竞聘中,各级党委按照严格规范、坚持标准、德才兼备的标准,把所有参与竞聘的人员“定格”在一个坐标线上,为他们搭建公开竞争的平台,使参与者与旁观者在接受检阅和评判的过程中,个个都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是此次公开竞聘会如此透明:从竞聘岗位职数、竞聘程序、选拔条件和标准全部公开告知全行,笔试和演讲答辩成绩及综合成绩及时在办公楼大厅张榜并通过电子网络向全行公布。参加考试名单、演讲答辩名单、考查对象名单、拟聘公示名单等也完全在既定的时段内及时向全行公布。
全行共有9名总行部门副总经理级领导人员,579名处级领导人员,3844名科股级领导人员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1170人因竞聘落选被降职使用或解聘职务,其中总行部门总经理级领导人员6人,处级领导人员261人,科股级领导人员903人。使“公开、公平、择优”———六个沉甸甸的字眼在建设银行整个竞聘过程中得到验证,它冲破了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势,使一些无端的猜忌、推测和疑惑化为烟云。
开辟新的晋升通道
建设银行在这次用人制度改革中,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技术含量高、劳动复杂程度高、替换成本高的岗位,按照规定程序和统一规范的要求,设置由计算机工程师、客户经理等职务系列构成的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序列,规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级别的任职资格条件和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专业技术人员开辟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建立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管理制度。原专业技术职务不再续聘,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作为新的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条件。实行专业技术岗位资格和职务的评聘分离。聘用者从具备级别资格的人员中按竞聘程序择优聘用,实行“谁用、谁聘、谁负责、聘期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同步”的管理方式,严格聘用程序,实行聘期考核。
建设银行较好地以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作为全行整体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建立和完善了以“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为主要特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
这次改革,其公开竞聘范围之广,操作程序之严,涉及人员之多,影响面之大,震撼力之强,在中国建设银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当问及建行黑龙江分行行长刘铁彦对改革的感受时,他讲了“两个没想到,四个得益于”:改革前,没想到职代会能对所有改革方案以满票通过,没想到广大员工对所有公示干部和操作环节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和公开质疑;改革之所以成功,得益于总行党委营造的良好改革氛围和总行本部改革的带动和示范,得益于分行前几届党委坚持不懈深化人事改革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创造的基础条件,得益于分行本届党委思想的高度统一、有力领导和精心组织,得益于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支持,特别是离岗员工的充分理解。